学习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民观察)
发布时间:2023-07-07  发布来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眼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从根本上说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性质、有方向、有原则、有立场的。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持续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防止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缺少公平正义的现代化。我们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深入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对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作出战略部署,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蕴含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基因,又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基因;既承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又贯穿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在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优势

  实现现代化首先有一个走什么路、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模式和价值体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障。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改革开放后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涵盖党的领导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日益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坚强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增强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证明,“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把准方向、走对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经过长期奋斗,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日益深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我们要把握好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历史特点,保持战略清醒、战略自信、战略主动,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通过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王玉强,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07月07日 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