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充满生机活力,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这得益于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源自于中国人的宇宙观。在数千年的文明延续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一套注重连续、变化、关联、系统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彼此依存、相互联系,并始终把宇宙看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周易》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的先人认为,变化是存在的基本形式,存在就是流动和变革。只有适时而变、与时偕行,在调整和变化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才能不断前进。“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这就是说在“大化流行”的寰宇内,生生不息、变化不止,充满了创新创造的活力,必定会孕育出新的事物。
进取精神得益于中国传统的“致中和”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既然天地万物都在日新月异、新陈代谢,身处其中的人自然应当积极有为、不断进取。《周易》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荀子》中的“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等,都强调人作为世界构成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主体,在文明延续更新中具有主体性地位。在文明创新发展中发挥人的主体性,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这就是《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告诉人们,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矛盾又彼此统一的复杂状态,要坚持系统性、整体性、立体性的思维方式,把握其内在规律即“执中”,“执中”的同时还要“守和”,在承认万物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关系,从而经过一次次的因革损益,让新生事物孕育生成。
进取精神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创新创造不是否定历史、推倒重来,而是在尊重传统前提下的自我更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和连续性是融为一体的。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等等,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并与当代实际有机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正是因为在传承中创新,中华文明才得以绵延5000多年,不断固本培元、与时俱进,形成包罗万象、胸怀天下的恢弘格局。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不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王学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07月24日 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