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吹响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概括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系统回答了有关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盈着中华文化独特气韵的光辉文献,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坚定文化自信,矢志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文化自信,不是自说自话、妄自尊大,而是融通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和深厚的文化根基。从理论逻辑看,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从文化根基看,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第二个结合”进一步提升到思想解放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立足中国实际,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保持战略定力,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更多新辉煌。
2、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两个结合”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路径。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立场和方法,更是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就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开拓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努力创造出接续历史荣光、彰显时代气象的新文化。
“守正”与“创新”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用好用活“两个结合”这个最大法宝,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魂脉”与“根脉”的深度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3、立足“两个大局”,不断深化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规律性认识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面对实践发展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对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怎样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怎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怎样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怎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怎样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怎样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怎样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具体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办法。
踏上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增加,需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时代的呼声”,深刻揭示文化发展、文明传承的内在规律,从理论、文化、历史和现实等多个维度把握建设文化强国的深层次机理。
4、突出人民主体性,激发建设文化强国最根本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鲜明底色。从源头和根本上说,文化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建设文化强国,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回顾百年来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光辉历程,“人民”二字是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邓小平同志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鲜明提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彰显了深厚真挚的人民情怀。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列入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与人民同心同行,自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强化系统思维,开创文化繁荣新境界
高质量推进文化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应当看到,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这要求我们强化系统思维,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观察、分析、解决文化传承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融通中国与世界,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一方面,把文化强国建设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来审视,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因此,必须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统筹好各方面利益、调动好各方面积极性。
另一方面,文化强国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作及其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站位全局、着眼长远,整体推进理论武装、意识形态、哲学社会科学、新闻舆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精神文明建设、文艺创作、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以整体性、融贯性、系统性思维抓好牵一发动全身和具有乘数效应的关键环节,做到纲举目张、以纲带目。
6、秉持开放包容,积极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致力于促进和而不同、互学互鉴的文明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不遗余力促进世界各国开展平等对话、相互启迪,探索出一条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深入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培育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陈培浩,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社会治理与传播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09月15日 06版)